一天,蓝齐儿正在城门口散步,忽然一个蒙古男子骑马而来,朝她大声喊道:“蓝齐格格,葛尔丹大汗喜欢你!”这句话让蓝齐儿感到非常愤怒,毫不客气地回道:“滚回你的草原去!”然而,出乎蓝齐儿意料的是,这名蒙古男子不仅没有生气,反而扬鞭而去,消失在远方。而谁能想到,最终,蓝齐儿竟真的嫁给了这位蒙古人。
蓝齐儿是谁?她是康熙皇帝的亲生女儿,也是康熙最宠爱的女儿之一。年纪轻轻就被康熙封为和硕公主,享有的尊贵地位几乎无人能及。可是,正是这样一位尊贵的公主,最终却成了与蒙古和亲的工具,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转折。
随着太子举行授冠之礼,葛尔丹大汗竟然派遣使节来向大清朝贺。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,康熙虽然心中不愿,却也不得不默许这件事。正是这一场正式的朝贺仪式,葛尔丹作为随从来到北京,并在此偶遇了蓝齐儿格格。葛尔丹对这个美丽的满族女孩一见钟情,而此时的蓝齐儿则心有所属,完全没有意识到未来命运将发生怎样的转变。
展开剩余81%葛尔丹返回蒙古后,立刻派遣使者向康熙提出亲事,请求迎娶蓝齐儿。康熙起初并不愿意将心爱的女儿许配给远在草原的葛尔丹,然而,当时大清帝国的政局不容乐观,康熙无力与蒙古对抗。面对强大的敌人,康熙不得不做出让步,把自己心爱的女儿送出去,为国家争取宝贵的时间。
蓝齐儿深知自己并没有选择的权利,作为皇家女儿,她的命运早已注定,要随时为国家做出牺牲。尽管心中充满无奈,但她明白这就是作为公主的宿命。于是,在康熙的默许下,蓝齐儿被加封和硕公主后,便由大阿哥护送,远嫁蒙古。而葛尔丹尽管是敌国之人,却在婚后对蓝齐儿百般宠爱,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和真心的爱。虽然蓝齐儿曾在少女时期爱上过李光地,但她与葛尔丹的婚姻,是真正的爱情。
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了,葛尔丹在与康熙的战争中失败,被康熙亲自斩杀。蓝齐儿的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汗位,永久地留在了草原上,永远无法回到那个曾经熟悉的帝都。
这段历史故事,也正是电视剧《康熙王朝》中关于蓝齐儿格格的情节原型。在剧中,蓝齐儿受尽了康熙的宠爱,更在远嫁蒙古后,得到了丈夫葛尔丹的宠溺。这样的待遇无疑是难得的,但历史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位格格。答案是肯定的——蓝齐儿的原型,正是康熙的第三个女儿,固伦荣宪公主。
固伦荣宪公主的母亲是康熙宠妃之一的荣妃,荣妃一生深得康熙的宠爱,为康熙生下了五子一女,其中的这一位女儿便是荣宪公主。康熙因宠爱荣妃,也格外疼爱她的女儿,待她成年后,荣宪公主被加封为和硕公主。康熙对她的爱,可见一斑。
然而,作为皇室的公主,荣宪公主注定无法逃脱和亲的命运。虽然她受宠爱一生,但她依然无法改变自己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。在清朝,皇室公主大多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走向和亲的道路,这种命运几乎无法避免,既是历史的选择,也是作为皇家一员无法抗拒的无奈。
那么,为什么说荣宪公主就是蓝齐儿的原型呢?其实,历史上确有如此的事件:1691年,由于政治需要,年仅19岁的荣宪公主被康熙下诏,嫁给蒙古的巴林郡王乌尔衮。荣宪公主在宫中长大,远离了父皇和皇宫,嫁到了戈壁草原。然而,就像电视剧中的蓝齐儿一样,乌尔衮对荣宪公主宠爱有加,夫妻两人相敬如宾,生活幸福美满。
历史上的和亲公主,基本上都一去不复返,无法再回到自己的故土。封建社会的男权体制使得女人的地位极低,甚至曾经的女皇帝武则天,也未能改变这一现状。无论是清朝初期的孝庄皇后,还是后期权倾天下的慈禧太后,都无法彻底改变女性在社会中的低位。因此,许多和亲的公主就像工具一般,完成了任务后便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极少有人会记住她们的命运。
但荣宪公主的情况却有所不同。康熙皇帝无法忘怀这位亲爱的女儿,在康熙废除太子后,心情极为低落,便下诏让荣宪公主回京。荣宪公主的待遇,真是无与伦比。
在荣宪公主的墓志铭上有一段描述,让人动容:“圣躬不豫,公主视膳问安,晨昏不辍,四十余晨未尝少懈怠。”这段文字讲述了康熙身患重病时,荣宪公主昼夜不离地照顾父亲,这份孝心令康熙深为感动。这足以显示,父女之间的深厚感情。
康熙对这位女儿宠爱有加,几次亲自亲临草原看望她。荣宪公主也因此感到无比的荣幸和幸福。她在1728年去世时,雍正皇帝特许她穿上龙袍安葬,这样的荣耀,历史上恐怕再难寻得第二位。
从历史中,我们看到,影视剧人物往往基于历史人物的原型进行创作。和亲政策虽是政治需求,但对于生在皇室的女子而言,却是无法避免的命运。她们虽享有别人无法比拟的待遇,但其中的无奈与痛苦也无人知晓。
无论是剧中的蓝齐儿格格,还是历史上的荣宪公主,她们都是政治的牺牲品,但至少她们的命运比起其他许多同样面临和亲的公主来说,算是幸运的。毕竟,无论身处何地,她们都拥有一位深爱她们的丈夫。
正如我们常说,人的一生,贫贱者有贫贱者的烦恼,富贵者有富贵者的忧愁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酸甜苦辣,而这些经历,也成就了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轨迹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丰配资-融丰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选配-在线炒股配资服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